友友移动版

北京南城,最牛的一条胡同!藏着京城的保护神!

小土著一直觉得,老宣武区才是北京最牛13的地方,绚丽多彩的宣南文化是咱老北京的根儿:胡同、会馆、茶舍、戏楼、报馆......



就在宣武门外,有条达智桥胡同,这里没有南锣鼓巷的喧闹,没有烟袋斜街的浓浓商业化痕迹,但它周身散发着迷人的生活气息,更适合您徜徉其间。



达智桥胡同东起宣武门外大街,西至校场五条,原是两条河沟交汇之处,建有一座小桥。



清代这里驻扎着满蒙旗兵,因当时的..将蒙古人称为“..”,附近居民就将此桥称为“..桥”。



经过近两年的疏解整治,如今的达智桥胡同青砖灰瓦,每隔三五步,就有一个影壁矗立在道旁,让这条不足200米长的胡同,生出好一派民国风情。


同时,“她”更是一条清晰的文化纽带,从东到西,然后往北延伸开去,尘封的故事扑面而来。


杨椒山祠



达智桥胡同12号,又名杨椒山祠



杨椒山,即杨继盛,椒山为号

明嘉靖朝的兵部武选员外郎。



因冒死弹劾严嵩父子

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

杨继盛被严嵩投入刑部大狱

受尽三年酷刑,最终被害。



京城百姓出于敬佩和怜悯

将杨继盛的故居改为了城隍庙

定期去奉祀拜祭



杨淑山就此成为了京城的“三大城隍”之首

老百姓相信这位不畏权贵、敢于直言的汉子

在天之灵可以庇佑京城黎民百姓安康,免遭灾祸。


不过杨淑山祠的故事还在继续,到了清末,

这里又发生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。



1895年,《马关条约》签署, 举国愤慨,

以康有为、谭嗣同为首的1300多名各省举子

在此集会,联名向皇帝上书,

渴求变法图强,救亡图存

史称“公车上书”


轰轰烈烈的“百日维新”,最终以失败告终

不过维新人士在杨淑山祠的壮举,

没有辱没这处宅院敢于谏言直上的风骨与传统。


沈家本故居



杨淑山祠奔北,走不多远,金鱼胡同1号,

是中国近代法制“冰人”——沈家本的故居。



沈家本是清末法学家,曾任:

刑部右侍郎、修订法律大臣、大理院正卿、

法部右侍郎、资政院副总裁等职务



主持制定、修订了:

《大清民律》、《大清商律草案》、

《刑事诉讼律草案》、《民事诉讼律草案》、

《大清新刑律》等一系列法典



沈家本编写的律令废除了: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