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友移动版

最牛潇湘家书|两个字概括曾国藩的修身齐家之道!(下)

今天我们继续聊曾国藩的修身之道,分析“拙诚”之“诚”。


◆ ◆ ◆ ◆

最牛潇湘家书

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

◆ ◆ ◆ ◆


本期话题:曾国藩的“拙诚”之“诚”

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说:“‘诚’者,圣人之本。”“诚”是成就圣人的根本。儒家学说对“诚”是非常看重的,把它摆在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上。

曾国藩对“诚”有很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思考。他认为诚是圣人之本,诚心是自处之道,可以立天下之大本。


他以诚“立本立志”,认为“须有一诚字,以之立本立志”,强调“吾辈总以诚心求之,虚心处之。心诚则志专而气足,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,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。”他的为师为将为相尚“诚”具体体现在为师“诚实”、为将“血诚”和为相“朴诚”三个方面。


 壹  |  为师尚“诚” 

师就是老师,师一般是指传道授业的人。“诚”是曾国藩对传统文化忠实守护,传道践行。他专守“诚实”二字,一辈子推举人无数,他说:“驭将之道,最贵推诚,不贵权术。”

正是因为曾国藩质朴的为师之诚,他以“诚”吸引了一大批人、影响了一大批人、成就了一大批人,这些人跟曾国藩干事,干得有劲头,也干出了名堂。所以,曾国藩说,“精诚所至,金石亦开,鬼神亦避。”作为学生的李鸿章深得其味。


曾国藩曾对李鸿章语重心长地说:“少荃,既入我幕,我有言相告,此处所尚惟一‘诚’字而已。”李鸿章不无敬佩曾国藩追求的圣人尚“诚”,并说,“精通造化,守身用世”。


他从曾国藩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个字,是“诚”字,这个字影响了他的后半生,决定了他的宦海浮沉,仕途通塞。所以,他晚年说:“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,真有此理。”


 贰  |   为将尚“诚”

将就是将军,将一般是指带兵打仗的人。为将尚“血诚”无异是对曾国藩为将之道的最好总结。曾国藩作为在籍的侍郎,大领域转型,由文官转型为带兵打仗的将军,被朝廷任命为团练大臣。

他虽然名义上是团练大员,实际上却是光杆司令一个,没有幕僚,没有兵,没有钱。而且当时官场腐败、互相倾轧的风气非常不利于做事。但是曾国藩咬牙挺住,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千方百计组建团练。


同时,他认为: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,则风气易于醇正。选拔和自己能够做到“为将之诚”的同类。当时在长沙练团的时候,当地官员就总是给他出难题,一个副将甚至还唆使绿营兵丁要打他。经历过无数的艰难困苦,曾国藩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把“团”练成了。


他在靖港之败的时候,给皇帝的奏书里说:“虽经战败,仍当竭尽血诚,一力经理。”曾国藩的“血诚”表明的是一种处事态度,强调的是真义血性、矢志不移。


在今天的湘乡县城,曾国藩为湘军阵亡将士曾建有一个祠堂,写了一篇文章,叫做《湘乡昭忠祠记》,他在文章里面说:“君子之道,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”“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,历九州而戡大乱,非拙且诚者之效与!” 


意思就是君子的道义没有比在天下倡导忠诚更大的了。我们湘乡几个君子,即曾国藩、刘蓉、罗泽南这帮人,所以能把群众号召起来,组织起来,足迹遍及全国,就是凭着这个“血诚”,真义血性、矢志不移,“打落牙齿和血吞”,直到达成自己“为将”的使命。


 叁  |  为相尚“诚” 

相就是丞相,一般指皇帝身边的文官。曾国藩为相二十多年,他的为相尚“诚”的主要特点是“朴诚”二字。

“朴诚”主要指曾国藩对待他人的态度,是自然、淳朴、真心实意,他关心人、理解人、爱护人、成就人,是自然、没有雕饰、真心实意。“朴诚”的人虽然天赋不高,学东西比较慢,但待人诚恳实在,没有心机。曾国藩在给家人的家书、给部属的书信中经常提到“朴诚”,从做好事和做好官两个方面阐述。


做好事就是专注、义无返顾地为皇帝办好事;做好官,就是真心实意地对待周围的人,不自欺欺人,给对方的感觉是真实的、真诚的、可以信赖的。曾国藩为人厚道,待人诚恳而实在,即使他在最辉煌的时候,也是秉持着这种品德。



纵观曾国藩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:他注重知行合一,拙诚是曾国藩的最大特征。曾国藩的“拙”就是虽笨拙但扎实地去做,“诚”就是虽朴实但真诚地去做。一言以蔽之,曾国藩的“拙诚”就是扎实加诚实。


他的成就离不开历史机遇,但是更多的是源于他的恒心和诚心。学习曾国藩就是要学习他的坚持如一,至拙至诚。曾国藩“拙”到极致就成了“专业”,“诚”到极点就成了“专注”。这个极点具体体现在曾国藩把自己的功业与社会需要、国家需要相结合,为晚清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,所以,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他就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、国家价值相统一的典范。